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我看當代經典讀劇節│《梅蒂妮》、《愛情評說》


時間:2013年9月7日、9月8日 19:30
地點:誠品信義店六樓閱覽室
劇團:同黨劇團

最近發現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差,看的戲很多,當下的感觸很深,然而時間一過,就忘光了。明明看過N次的《我為你押韻─情歌》,上次跟創作社同事聊到卻全然遺忘最後一幕是如何的分手場景,經提示後才想起那是我當時很喜歡的安排啊。連這樣都健忘,也讓我決定要重新拾起寫心得的習慣,讓日漸昂貴的票價留下一點餘溫。(剛剛赫然發現上一次在這裡張貼心得是去年底的事了!天啊!時光匆匆!)

「讀劇,可以是劇作家的初稿作品,經過讀劇後,觀眾給予回饋,劇作家再繼續修改。據說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尤金歐尼爾常常邀請朋友到他住所吃飯,之後,便開始讀起他最新完成的劇作。讀劇,亦可是向大眾介紹完整劇作,而做的簡單公開呈現。」  ──引用自邱安忱於粉絲專頁上對於讀劇的解釋。

之前曾經跟一些朋友在外頭讀劇,很喜歡讀劇,雖然不如正式演出的完整,反而能細細品嘗、想像劇本。上周末連續兩晚看了《梅蒂妮》與《愛情評說》的演出,兩位導演對於讀劇的詮釋空間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給予觀眾對於劇本的想像空間也大小不一,然而都相當精彩。

《梅蒂妮》是土耳其劇作家翟內普‧卡札爾於2011年獲得克里姆語言協會編劇獎的作品,故事背景來自一個極端父權主義的保守社會,梅蒂妮被鄰居發現與男孩阿里在墓園約會,於自由社會如台灣實在難以想像這般「小事」竟讓死亡的號角聲為梅蒂妮響起。劇作家以事發之後、當時、之前這三個時間點,作為三段同樣故事的開場,每段故事宛如給了梅蒂妮一個新的選擇,卻諷刺地皆以死亡作結。

我特別喜歡前面每段開頭梅蒂妮的獨白,導演安排飾演梅蒂妮的演員曾筱庭走向右上舞台,透過曾筱庭具有張力的聲音表情,讓人不自覺想像那個被警方從地底挖出的少女如何被發現遭人活埋、或是在泥土裡瑟縮著期盼兇手父親能回頭拯救的無助模樣。

另外,我也喜歡飾演媽媽的藍文希在與女兒的對話時的情緒波動,不論是在第一場最後發現女兒可能被丈夫殺害的震驚哀痛,或是在與女兒對話時,不自覺透露出對丈夫的膽怯,都掌握得很好。相較之下,飾演父親的單承矩可能是因為其角色的情緒一直都在高張中,因此給人的感覺就較為平淡缺乏張力,有點可惜。

我曾一度試圖閉眼聆聽,睜眼後才發現燈光的配合,像是梅蒂妮及父親最後的獨白,或是演員與演員之間自然的眼神交流甚至牽手,在一旁以簡單鼓聲配樂的舞台指示,這些簡單的安排巧妙且恰當地為整場讀劇更添色彩,讓人更能進入劇本的想像空間。

而《愛情評說》則是法國劇作家尚馬力‧貝塞的作品,故事描述一位極度自戀的同性戀男人與其女性摯友之間的情感及互動,男人對女人的推心置腹,反倒讓女人無法接受的是,以為自己是敗在男人的性向上,沒想到男人卻找到了一個想結婚的女人,結婚了。男人即使知道女人愛他,卻仍不願意回應女人的心意,或許是罪惡感使然,男人將女人定義為最要好的朋友,有任何出軌的念頭以及行為都一一向女人匯報,最後女人出賣了男人,將男人同志出軌的行為告訴了男人的老婆。本以為故事到此為止,沒想到劇作家在最後一幕還是讓兩人相遇,並且男人以「愛情在史前時代前就發生,但當時卻沒有任何評說,愛情不應該被評說的。」為由,表達出他要的只是一個聆聽的朋友,而不是一個對他愛情評論指點的心腹。接著女人認同男人觀點,兩人相擁結束。

老實說,看到最後一幕我內心傻眼,我寧願他們兩個就此分開,劇作家繞了一大圈才帶出「愛情不應該被評說」的結論,本以為劇作家想表達的是女人在面對男人把自己當好朋友的矛盾情緒,總之結尾讓我覺得有點突兀且不甚喜愛。

至於在讀劇呈現上,《愛情評說》幾乎接近演出水準,不僅每場都有影像提示,演員走位、服裝、情緒都讓人感覺是在看一場演出,只差他們手上的劇本沒有丟掉而已。相較前一天的讀劇方式,我認為《愛情評說》處於一個有點尷尬的地位,說是讀劇好像過於完整,缺乏給觀眾想像詮釋的空間,但若是演出,又覺得每一項技術可以做到更加精細,讓人不禁覺得像是彩排演出。不過事後回想,我想若不是自己曾經讀過劇、或是對於「讀劇」呈現有相當期待的話,一般觀眾或許會更喜歡《愛情評說》這般設定完整的演出吧!

接下來還有四場演出,期待看到更不一樣的讀劇呈現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